口譯類型的劃分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即“形式分類法”、“方向分類法”和“任務(wù)分類法”三種。
口譯按其操作形式可以分為交替口譯、接續(xù)口譯、同聲傳譯、耳語口譯、視閱口譯、手語口譯等六種:
1. 交替口譯(alternating interpretation)
交替口譯是指譯員同時以兩種語言為操不同語言的交際雙方進行輪回交替式口譯。這種穿梭于雙語之間的口譯是最常見的一種口譯形式。交替口譯的場合很廣,可以是一般的非事務(wù)性的交談,可以是正式的政府首腦會談,也可以是記者招待會。這種交談式的傳譯要求譯員不停地轉(zhuǎn)換語碼,在交談雙方或多方之間頻繁穿梭,來回傳遞語段簡短的信息。
2. 接續(xù)口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接續(xù)口譯,又稱連續(xù)傳譯或交傳,是一種為演講者以句子或段落為單位傳遞信息的單向口譯方式。接續(xù)口譯用于多種場合,如演講、祝詞、授課、高級會議、新聞發(fā)布會等。演講者因種種原因需要完整地表達信息,所以他們往往作連貫發(fā)言。這種情況需要譯員以一段接一段的方式,在講話者的自然停頓間隙,將信息一組接一組地傳譯給聽眾。
3. 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同聲傳譯,又稱同步口譯或同傳,是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演講的情況下,不停頓地將其講話內(nèi)容傳譯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因為譯員的口譯與講話者的發(fā)言幾乎同步進行,所以這種口譯也被稱之為同步口譯。同聲傳譯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效率高,可保證講話者作連貫發(fā)言,不影響、不中斷講話者的思路,有利于聽眾對發(fā)言全文的通篇理解。同聲傳譯被認為是最有效率的口譯形式,是國際會議最基本的口譯手段。同聲傳譯有時也用于學術(shù)報告、授課講座等場合。
4. 耳語口譯(whispering interpretation)
耳語口譯顧名思義是一種將一方的講話內(nèi)容用耳語的方式輕輕地傳譯給另一方的口譯手段。耳語口譯與同聲傳譯一樣,屬于不停頓的連貫性口譯活動。所不同的是,同聲傳譯的聽眾往往是群體,如國際會議的與會者等,而耳語口譯的聽眾則是個人,其對象往往是接見外賓、參加會晤的國家元首或高級政府官員。
5. 視閱口譯(sight interpretation)
視閱口譯(通常叫做“視譯”)是以閱讀的方式接收來源語信息、以口頭方式傳出信息的口譯方式。視譯的內(nèi)容通常是一篇事先準備好的講稿或文件。除非情況緊急,或出于暫時保密的緣故,譯員一般可以在臨場前幾分鐘(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得到講稿或文件,因而譯員可以將所需口譯的文稿快速瀏覽,做一些必要的文字準備。與同聲傳譯和耳語口譯一樣,視閱口譯同屬不間斷的連貫式口譯活動。
6. 手語口譯(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手語口譯,又被稱之為“視覺語言口譯”(visual language interpretation),是一種在聾啞人和非聾啞人之間構(gòu)筑交際橋梁的一種現(xiàn)場翻譯形式,譯員必須同時具備有聲表達和打手勢表達的交流能力。
口譯按其傳譯方向,可呈單向口譯,即全程將A語譯入B語,或?qū)語譯入A語;也可呈雙向口譯,即將A語和B語來回譯入和譯出:
單向口譯(one-way interpretation)
單向口譯是指口譯的來源語和目標語固定不變的口譯,譯員通常只需將某一種語言口譯成另一種語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