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狂狷” 一詞,如果不看全文,僅查詞典,可以看到兩個相反的意思。 一是把“狂狷”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指放縱而不遵禮法的人”(《漢語辭海》)。二是兩個字分開講,“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ā墩撜Z?子路》),“指志向高遠的人與拘謹自守的人”(《漢語辭?!罚?/p>
摘要中有一句話:從情緒變化的幅度看,中國古代小說又常常有意無意地將人物脾氣納入到“狂狷”框架內(nèi)進行描寫,通過人物的言語態(tài)度將人物脾氣的狂放或矜持反映來。根據(jù)邏輯推理,其中的“狂放”與“矜持”正是對“狂狷”的解釋,所以“狂狷”應該作為一對兒概念來理解。 后經(jīng)閱讀論文全文,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想法:
孔子曾把人分為三類:富有進取精神的“狂者”,為人拘謹?shù)摹搬摺?,以及“依中庸而行”的“中行?quot;。這是中國較早的氣質(zhì)或脾氣理論。對應于情緒速度而言,大致可以說,狂者性急,狷者性緩。
據(jù)此,“狂狷”可以翻譯為unconstraint and restraint,而不是僅翻譯其中“狂”的意思。
二、摘要結(jié)構(gòu)。翻譯摘要時,譯者如果沒有看到全文,可能分不清哪句話對應于正文哪一部分,從而給斷句或信息組合帶來困難。從這篇摘要的內(nèi)容看,第一句話“在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小說致力于寫出人物脾氣的偏執(zhí)性”,很可能是論文開頭部分的概括。接下來的三個排比:“從 ‘五性’視角看”、“從情緒產(chǎn)生的速度來看”、“從情緒變化的幅度看”, 很可能是論文的三個章節(jié)。網(wǎng)上的調(diào)查證實了這種猜測。譯文就要清晰地 反映出這個結(jié)構(gòu)(見參考譯文)。原譯者顯然沒有看到論文結(jié)構(gòu),從而把不該合并的合并(第一個句號前后),又增加了原文并不存在的關聯(lián) (also)。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