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法國在近代三百年時間里的翻譯活動也具有自己的特點。17世紀法國翻譯以古典作品為主,文學上的古典主義成為這一時期的主導性詩學標準。古典主義的文藝理論體系如“三一律”在這個時期得到確立。文藝理論家布瓦洛(Nicolas Boileau-éespreaux,1636-1711)為適應絕對王權的需要,于1674年發(fā)表的《詩藝》,成為古典主義的美學法典。
17世紀法國譯壇首先要提的翻譯家是尼古拉斯·佩羅·德·阿布朗古爾(Nicolas Perrot d'Ablancourt,1606-1664),他也是著名的作家和法蘭西學院最早的院士之一。阿布朗古爾年輕時曾廣泛游歷意大利、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精通古希臘語、拉丁語、英語和德語,這為他后來從事翻譯事業(y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阿布朗古爾譯作頗豐,其翻譯的作家包括西塞羅、修昔底德等。他最知名的譯作是塔西陀的《編年史》,剛一出版便獲好評。阿布朗古爾翻譯的原則就是按照法國文學的審美標準對原作進行調整和改進,以適合本土讀者的閱讀口味。他的譯法在當時來說是非常成功的,很受讀者歡迎。但也有讀者指出,他的翻譯太過自由,并把他的譯作譏為“不忠的美人”。但阿布朗古爾的譯作還是給法國古典主義文學提供了素材和樣板,提高了法語語言的表現(xiàn)力。
稍晚于阿布朗古爾的達尼埃爾·于埃(Pierre Daniel Huet,1630-1721)是法國這一時期另一位知名的翻譯家和學者。于埃18歲時因翻譯朗古斯(Longus)的作品而贏得聲名,20歲時他已經被人贊譽為他那個時代法國最有希望的學者。于埃的譯作風格優(yōu)美,能傳達出原作所具有的精神,在翻譯方法上,他比較傾向于靈活的翻譯,強調譯作的效果要等同于原作的效果。從1670年開始,于埃在他人的幫助下主編德爾芬古典作品叢書(Delphin Classics),將古代拉丁語經典著作編輯成冊,規(guī)模多達60巨冊。1674年,于埃被選為皇家科學院院士。
17世紀活躍在法國譯壇的還有很多人,如米歇爾·德馬羅爾(Michel de Marolles,1600-1681)、夏爾·索雷爾(Charles Sorel ,1602-1674)等。從翻譯對象來看,這個時期主要還是以翻譯古典作品為主,這多少受法國古典主義文藝的影響。從翻譯方法上來看,譯者大都采用的是比較自由的方法,譯者也較隨便地對原文進行修改和補充,以符合法國讀者的閱讀口味。以上兩點在18世紀法國翻譯界有一些變化,表現(xiàn)在翻譯對象增加了,古典作品逐漸退出,方法上也開始傾向于比較忠實的直譯。
18世紀法國譯壇對古典作品的興趣逐漸退潮,取而代之的是德國文學和英國文學,翻譯方法上傾向于忠實原文的翻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作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就對英國文學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1745年,他不僅將英國百科全書譯成法文,還模仿英國小說家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的《帕梅拉》進行創(chuàng)作。除了狄德羅以外,還有很多文人傾心英國文學。有的劇作家將莎士比亞戲劇進行改編后在劇場上演。這些都使英國文學在法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除了大量的譯自英國的譯作外,還有少量譯作來自德語和意大利語,如但丁的《神曲》在1783年被翻譯成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