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xué)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理解是翻譯過程的第一步,也是翻譯的基礎(chǔ)。用一位法國譯者的話來說就是:“翻譯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Traduire,c'est comprendre et faire comprendre”)。王宗炎先生把翻譯工作比作一座三層樓,第一是語言知識,第二層是背景知識,第三層是翻譯理論知識。第三層能起作用,全靠有第一、第二層支撐著。”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都是為理解服務(wù)的,離開它們,翻譯理論、原則、技巧就無用武之地,也就不會有翻譯。
關(guān)于翻譯中理解之難,從事翻譯研究和實(shí)踐的學(xué)者有過
不少經(jīng)驗(yàn)之談,也舉過不少例子。如周煦良先生說:
“翻譯(按:這里指外譯漢)是對一個人的外語理解能
力最嚴(yán)峻的考驗(yàn)。一個人可以說得一口好外語,或者寫得一
手好外文,但不足以說明他的理解力就已經(jīng)很夠了;在說和
寫上,我們的選擇自由要大得多;這些只能說明我們懂得了
多少,而不能說明我們不懂得多少?!?/p>
看得懂原文書是否就證明理解力毫無問題呢?也未必:“看原文書沒有困難也不能說明一個人的理解力毫無問
題,粗枝大葉地看也是看,精細(xì)地看也是看,究竟懂得了多
少,不但別人沒法說,連自己也未見得說得了。只有翻譯能
給我們的理解力來一個正確估計,因?yàn)樵木拖褚幻骁R子,在和譯文對照下,我們究竟懂得了多少,全部會給我們照出
來?!?/p>
理解之難難在何處?沈蘇儒先生認(rèn)為這里有語言本身的
因素,也有文化因素:
“就語言本身而言,理解其表層意義不難,理解其深層
意義、聯(lián)想意義、‘言外之意’難。這里還有語境、語言的
模糊性、方言行話等方面的問題。就文化內(nèi)涵而言,除語言
與文化的關(guān)系外,還有原作者及原文讀者的民族、歷史、地
域、社會等文化背景的問題。如果是古代(即使是上一個世
紀(jì))的著作或資料,那末在語言及文化兩方面的理解難度就
更大?!?/p>
對于漢譯外時理解原文的困難,葉君健先生中肯地指
出:“具有數(shù)千年歷史和傳統(tǒng)的漢文卻是陷阱重重,稍一疏
忽就會‘失誤’。”為此他舉了美國一所“對研究中國文學(xué)頗具聲望的大學(xué)”出版的毛澤東詩詞譯本中的例子:
“如在《沁園春·雪》這首詞中,它對‘唐宗宋祖,稍遜
風(fēng)騷’的理解是‘唐宗宋祖,文化修養(yǎng)不是太高,未能充分
欣賞〈國風(fēng)》和《離騷》’;對‘?dāng)?shù)風(fēng)流人物’句中的‘風(fēng)
流’,則理解為‘風(fēng)流倜儻’,具有花花公子的含意。同樣,
《西江月·井岡山》中‘黃洋界上炮聲隆’句,被解釋成‘在
黃色海洋的邊上響起了隆隆炮聲’,這給人的印象是一支海
軍正在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