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諷喻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指的是:換個方式的說法。諷喻是一種形象的敘述或者描述,表達的道法觀念是喻在其中的,或者是諷刺的。它比所謂的抽象擬人走得更遠了一步,如“信念先生”,這種諷喻比賦予信念以人格的擬人更進了一步。擬人的關(guān)鍵要素之一是警句式的簡潔和概括,而諷喻則從規(guī)范的隱喻游離到延展的寬跨度形式的隱喻。諷喻的形象跨度廣闊,從進香的人到進香途中的地形道路都可以是諷喻的范疇。例如,班揚所著《天路歷程》中基督救世者的諷喻就達到了使用諷喻的巔峰。該書中的主人公基督徒代表著泛指的人,全書描述人生一世,歷經(jīng)磨難而后升入天國的歷程。書中的人物、地點全是作者編造的,這也正是諷喻的特點,它使諷喻與那些確有實物的象征或喻體區(qū)別開來。
通常,諷喻講的是一個故事,故事以韻文或者散文形式出現(xiàn),有表層或者潛層雙電意義,日的在于教海和解釋。諷喻尤其用于進行道德教海,它的本源是宗教信仰,而且源遠流長。很多神話采用諷喻的形式,其表述方式顯得非常自然、易于為人們從感情上所接受,因此容易流傳、膾炙人口。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柏拉圖的作品就使用了諷喻。
諷喻、寓言和譬語侖是生動地講故事的方法,通過所講的故事中的人和事教海或者講解道德準則,用不明言的方式提示真理,讓聽故事的人自去領(lǐng)悟和理解。諷喻的篇幅長、人物多、情節(jié)復(fù)雜、構(gòu)思精巧;寓言中的故事借助動物來表述,反映人的本性,寓言的意義在故事結(jié)尾時明確地講出來;譬語短小精悍,典型特點是使人看清某句道德箴言適用的類似情況。
漢語中也有諷喻,只是漢語和英語的諷喻所講的故事分別是本民族熟悉的內(nèi)容和傳統(tǒng)。因此,翻譯時應(yīng)當注意表達諷喻中所寓的真實含義和道德原理,不可拘泥于直譯或者意譯。
今天,諷喻已經(jīng)不是實用英語中常用的辭格了。
責任編輯:admin